【悅讀】 我的家在蜜糖灣


端午假期,我只吞了一本精神食糧。 
其餘的,都被粽子跟家鄉菜填滿了。

趁著假期,選讀了一本親情故事。
這本書算是作者海倫‧庫伯的小自傳,場景包含童年、戰爭、離散、重逢。
在享受親情裡閱讀親情,也算親上加親。

海倫的家族在賴比瑞亞,是名符其實的貴族世家。
父母家世顯赫,分屬賴比瑞亞四大家族中的庫伯家族、丹尼斯家族。
 
他們是在1820年紐約解放黑奴時,來到西非賴比瑞亞開疆拓土的。
 
成為賴比瑞亞當地原住民口中的「剛果人」。
 
在這裡,「剛果人」指的不是剛果人種,而是外來移民的一種階級稱呼。 

海倫的童年過得相當優渥,她們家是在蜜糖灣附近一棟有22間房的面海大別墅。 
13歲前的她就讀當地的學費昂貴美國學校、講著美國腔的英語、穿的是父親從美國帶回來的靴、Dior的洋裝,出入有美國進口的林肯房車接送。 
下課後會去蒙羅維亞附近,父母雙方家族的親戚家玩。 
因為父母雙方都是貴族、姨舅叔嬸堂表兄弟姐妹,當然也都是貴族。
 
放寒暑假時,小孩們會隨著父母到美國、西班牙或非洲的其他地區巡視房產、牧場。

以上的敘述,完全超乎我對「西非」的想像。 
請原諒我對於非洲地區的刻板印象,文中無異於歐美國家的貴族生活,讓我驚訝。
 
一時間,我會恍神的想,場景真的是設在賴比瑞亞嗎?
 
世界太大我太淺,未知的驚奇實在太多了。

文中有很大的篇幅在說明當年庫伯與丹尼斯家族開墾的歷史、內戰的政治因素及國內的政治現況。
因為對於西非的不了解,歷史背景又不好啃,我選擇不求甚解放過自己,看個大概有個了解就好了,不然讀起來太累人了。
 
所以,東一個大砲西一個斷頭的戰亂敘述我就不多說了,主線不在此,想深入了解的找一本來看吧。

海倫不知愁的童年,在
13歲那年嘎然而止。  

內戰的關係,西非境內的剛果階層遭到清算,大部分都逃往美國。
作者也隨著母親跟妹妹一起到了美國落地生根。
剛開始海倫無法適應美國的環境,同學們歧視她是非洲難民、住不習慣鳥窩般的公寓、睡覺時聽不到浪潮聲。
後來,她慢慢的朝記者夢想邁進、成為美國公民講著美式英文,漸漸的已沒有人知道她來自西非。

就在她去採訪伊拉克戰爭,死亡急速拉近時,
她才猛然驚覺,就算要死也要死在自己家鄉,莫名奇妙死在狗屁倒灶的伊拉克也太冤枉了。
而她的家鄉,就在賴比瑞亞。

即使她曾驕傲的以美國公民自居、即使再也沒有人說她是非洲難民。
不敢想起又無法遺忘的家鄉,終究還是被思念喚醒。

異鄉遊子的心情,不分國度。
很幸運的是,我們搭個高鐵搭個飛機隨時都可以回到家鄉。
但是,有很多因戰亂而逃離的遊子們,不得而歸。
親情故事感動的點,也就是從有家歸不得開始的。

看完之後,很有感觸。

有空,多回家走走吧。

圖片來源:博客來